公司新闻

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现在国内分析仪器市场的状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一边是广阔的市场前景,一边却是被国外产品垄断的现实。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检测能力落后,企业对分析仪器的巨大需求成为一个潜在的大市场。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市场需求很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对科学检测、分析技术与仪器提出迫切要求,但遗憾的是,我国自主品牌分析仪器并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检验检测需求。据114分析仪器网报告显示2011年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的进出口逆差继续扩大,达到14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分析仪器是逆差‘大户’,进口31.88亿美元,出口只有7.09亿美元,逆差数额达24.79亿美元,占全行业逆差的17%。而且,进口仪器基本垄断了**产品市场,并向中低端产品扩张。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114分析仪器网曾组织了《国内分析仪器的项目规划》的调研,考察了部分地区质检部门县级检验机构和基层口岸实验室的能力、装备和建设情况。在调研报告中,114分析仪器网报道:在这些检测机构中,装备主要是分析仪器,约占80%~90%。主要仪器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产品。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检测机构装备的都是国际上的知名品牌,仅有原子荧光光谱仪是国产的。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通过此次114分析仪器网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检测的产品主要是出口,必须以进口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配备实验室装备。而**的分析仪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灵敏度、稳定性与国外知名品牌存在很大差距。在该检测中心,价格在百万元以上的**分析仪器有9台,全部是国外知名品牌。国内产品*大的问题是稳定性不好。我们每天检测的样本量达300多件,每个样本需要检测的项目又多达几十项。如此繁重的检测任务要求仪器设备必须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否则,就会导致前后检测结果不一致。
  114分析仪器网调查研究表明,以前,有些公司也曾使用过国产仪器设备,但稳定性让人很失望。有时开机后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稳定下来,显然不能适应任务急、时间紧的需求;有时仪器本身不够稳定,直接影响到出具检测报告的公正性。”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在***检测检验机构**能见到的“中国制造”,就是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这是一款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检测元素的分析仪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适合中国国情,目前还没有国外厂家生产,它的性能和质量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且已经达到******。”闫增序有些激动地说,但是,在被安捷伦、岛津、日立等国外品牌重重包围的分析仪器**产品市场,国产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只是一个孤单单的代表,显得那么可怜和微不足道。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正如114分析仪器网在调研报告中所写的:“质检部门对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准确度要求很高,国家、省、市(地级)实验室均不太可能采购国产仪器,**于县级单位采购、使用。国产仪器要进入国家、省、市(地级)实验室,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我国的分析仪器行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也曾有过一段发展的辉煌时期。那时候,国产仪器在国家的很多重大项目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当时的企业数量不多,但基本能满足国内对分析仪器的需求。电缆故障测试仪,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但改革开放后,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个行业甚至一度萎缩。“以前,我们总认为是国家对自主品牌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总是呼吁国家给予行业更多的支持。现在,特别是在对检测检验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后,我们发现,以前的想法太片面,国内分析仪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重要的原因是行业中长期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从宏观上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长期发展策略。所幸的是,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认同。”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秘书长闫增序发自肺腑地说。
  114分析仪器网专家指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原有科研体系被打破,但新的体系和渠道却没有建立起来。老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产品老化,虽然经营方向有所改善,但科技**能力仍然不够。而一批已经改制、运行灵活的民营企业虽然正在成为新的亮点,但多半尚未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科研力量薄弱,**成果鲜有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与国外在分析测试仪器领域的高投入和高回报相比,我国仪器行业研发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投入科研力量和经费不足,人力和财力都无法支持足够的长期的技术**投入。在与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外产品的较量中,国内的分析仪器行业不得不败下阵来。有人甚至认为,与上世纪80年代比,我国仪器行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目前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拉大。
  “分析仪器行业是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本土的企业从一诞生就意味着要与同行业的国际知名品牌进行面对面的竞争。但商场如战场,市场等不及你研制出更好的产品,在性能优、精度高、稳定性好的国外产品与尚属成长中的国内产品之间,市场当然会选择前者。这样,留给国内企业的机会少之又少。”天津大学的汪燕认为市场的培育至关重要。
114分析仪器网认为,我国分析仪器企业技术基础薄、新产品研发力量弱,都挤在少数品种上,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又缺乏行业内良性竞争的规范,为求生存,不得不降低仪器的性能、竞相压价,造成恶性争斗,难以提升仪器性能和质量。高等院校关于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特别是研究深度和力度都不够,所以二次开发工作量大,费用也高,造成仪器科技成果转化比较低。114分析仪器网专家举了一个例子,国内一家老牌的分析仪器生产企业,曾投入1000万元用于研制一种**的分析仪器。4年后,完成的两台样机只能检测40多种指标,而国外同类产品的检测指标则为15万种。
   谈到未来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规划,114分析仪器网专家认为,必须瞄准**产品,不能再在低端进行恶性竞争,这样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很多国内企业已经认同了我们的这一观点。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瞄准**市场,甚至已经研制生产出了车载便携式质谱仪等**产品。我们鼓励企业这样做。”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主动积极寻求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途径。“近年来上市的分析仪器企业增多了,有的企业还走出**,收购国外的高技术企业;有的正准备将研发中心建到欧洲;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的应用研究,建立了应用实验室,让产品更适合市场的需求。”
  而近年来,仪器仪表行业多年的呼吁也正在得到政府的回应。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锁定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会陆续出台很多政策予以倾斜,“其中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主要就是包括仪器仪表行业”;去年,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六部委试点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此外,我国在今年4月启动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试点工作,也将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
114分析仪器网的专家这样描述分析仪器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现在,国内产品在分析仪器**市场只占有不足5%的市场份额,我们希望通过全行业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到‘十二五’末,能够将这一比例增加至30%。”
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要赶上国外发展几十年的技术水平,中国分析仪器行业任重道远。
   感谢114分析仪器网提供的分享,感谢您的仔细阅读,希望会给你的生产、投资、生活带去一定的帮助,114分析仪器网祝您**好心情!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悄然转变
我国仪器仪表工业起步比较晚,但近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飞速发展,已成为常用仪器仪表的生产大国,市场销售份额屡**高,研发和生产体系也日益健全。走过本世纪的**个十年,展望2011年,市场竞争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据工信部公布,仪器仪表行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为8085亿元,销售收入7985亿元,利润990亿元;进出口总额600亿美元,其中进口348亿美元,出口252亿美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内市场的销售总额达到近4000亿元,占了一半比重,在常年依赖进出口的过程中,国内企业已经摸索出一套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成型产业链体系,除了坚持自主**,不少企业还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与垄断市场的外资企业展开竞争。企业总数增加到了7154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占0.07%,民营企业占69.9.%,三资企业占20.2%,其他企业占9.83%。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仪器行业,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争夺战愈演愈烈。
    目前,变送器、执行器、测绘仪器、金属材料试验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实验分析仪器等中**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行业技术上总体已达到的中等国际水平,少数产品接近或达到当前较高国际水平。
    随着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和低碳经济成为国家长期国策,出现了一批高速发展的新型产业。例如风电、核电、智能电网、高速列车和轨道交通等,这些产业对仪器仪表来说都是巨大的市场增长点。在风电领域,国家将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风电总装机容量的目标从原规划的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已经提升至如今的1亿千瓦。这些领域的政策调整将使一部分仪器仪表行业传统的市场需求有所减少,提醒各方对市场的重新认知和定位。
    近几年国家提出“两化融合”,这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从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两化融合”中所需要的信息都是来自于底层的装备,因此对设备自动化和生产线自动化提出了很大的需求。国家出台的十大振兴规划中,纺织、轻工业、钢铁、船舶等都提到了设备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仪器仪表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是**制造装备的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民生关注的大大提高,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需求也提到日程上来。例如对食品**、药品**、突发事故的检测报警、环境和气候监测等相关的仪器仪表的要求源源不断的出现,可以说抓住一个问题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片市场,这就需要仪器企业多加强民生意识,不断挖掘近在咫尺的市场潜力,让高科技仪器真正造福于社会。
    仪器仪表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高科技化不但是现代仪器仪表的主要特征,而且是振兴仪器工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分析仪器及其产业的发展主流。对于应用领域,特别是非传统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势将打破仪器市场的原有竞争格局,为仪器仪表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仪器仪表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高科技化不但是现代仪器仪表的主要特征,而且是振兴仪器工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分析仪器及其产业的发展主流。对于应用领域,特别是非传统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势将打破仪器市场的原有竞争格局,为仪器仪表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近几年国家提出“两化融合”,这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从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两化融合”中所需要的信息都是来自于底层的装备,因此对设备自动化和生产线自动化提出了很大的需求。国家出台的十大振兴规划中,纺织、轻工业、钢铁、船舶等都提到了设备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仪器仪表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是**制造装备的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民生关注的大大提高,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需求也提到日程上来。例如对食品**、药品**、突发事故的检测报警、环境和气候监测等相关的仪器仪表的要求源源不断的出现,可以说抓住一个问题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片市场,这就需要仪器企业多加强民生意识,不断挖掘近在咫尺的市场潜力,让高科技仪器真正造福于社会。
    仪器仪表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高科技化不但是现代仪器仪表的主要特征,而且是振兴仪器工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分析仪器及其产业的发展主流。对于应用领域,特别是非传统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势将打破仪器市场的原有竞争格局,为仪器仪表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仪器仪表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高科技化不但是现代仪器仪表的主要特征,而且是振兴仪器工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分析仪器及其产业的发展主流。对于应用领域,特别是非传统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势将打破仪器市场的原有竞争格局,为仪器仪表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1.市场容量的预测。低压电器的市场容量与电力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据测算2001- 2005国内发电量增幅在4%左右,2008-2010年在4.5%左右;在10年内电力弹性系数平均为0.6左右。这样,2001-2005年国内每年需增发电量 680-770亿kW.h。2006一2010年每年均增发电量660一770亿kW.h,按照1997年国内电力机组平均每年运行13.1h是比较合理的话,2001- 2010年每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为21GW左右。按照经验配套比计算,每年需要低压框架式断路器约 48万台,塑壳式断路器482万台,其他各类低压电器产品的需要量也是很可观的。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的数量比较大,由于国家对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视、扶持及鼓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好转都有利于低压电器的出口。

    总之,可以预见我国低压电器市场容量会稳步增长,前景是乐观的。

    2.产品市场走向。根据国家政策走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低压电器产品结构还进一步调整。工艺落后、体积大、能耗高又污染环境的产品格被淘汰,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市场将会不断扩大。

    低压电器市场竞争分析

    1.市场竞争的特点: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业面临着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由于电力、石化、建筑等产业的大发展,给低压电器制造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企业数量增加太多,再加上国外一些电器公司面对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也一涌而上,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市场很大,国内低压电器制造企业数量太多,国外一些公司已进入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竞争并不平等,质优未必市场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种不平等竞争现象存在于供销环节中。按照市场规律,上等应价优,或者相同价格条件下质量好的产品销路应该更好,但现实未必如此。

    第三,在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竞争中,原来的骨干企业(或重点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仍占有很展大优势。
新闻动态